读城记|田野里的天籁

新悦读 昨天14:47

文|周东升

夏日的田野,处处翠绿,碧浪翻滚。高粱、地瓜、玉米、谷子、棉花、花生……高低错落,起伏跌宕。村子里的田野就是这样绿意盎然,姿态万千。站在村口向外望,连绵不绝的黛青群山,颇有几分深远的意境。

有道是:“有钱难买五月旱,六月里连阴吃饱饭。”几场透雨过后,庄稼开始疯长。伫立田间地头,你真切能够感受到这些作物的奥妙无穷,修长的高粱在拔节,玉米、谷子在秀穗,地瓜秧子匍匐着长满了垄,植株健壮的棉花似乎也蓄够了力……一阵微风吹过,你甚至能够听到叶片间“沙沙沙”的摩擦声。

高粱、玉米是这时节生长最快的作物,几乎日夜不停“噌噌噌”地往上长,“噼里啪啦”的拔节声,让庄户人个个眉开眼笑。三五天不下地,半米高的茎秆就能长到一人多高,织起一道充满丰收和希望的青纱帐。

傍晚时分,田野成了小生灵的舞台,蛙声虫鸣飘荡在雾蒙蒙的夜色中。蜿蜒而去的水渠里,机井旁的草丛中,青蛙的鸣叫很是雄浑激越,间或有几只癞蛤蟆,不时地发出“嗡哇”的呐喊,应和着青蛙的高歌,响成一片。

玉米、大豆和花生地里,是蟋蟀繁衍生息的乐园。蟋蟀生性好斗,常被人捉来玩耍,然而有趣的是,它们的打斗能力与体量的大小并不成正比,跟鸣叫的频次更没有丝毫关系,反倒是越争强斗狠的蟋蟀,越低调内敛,故而在时断时续的声音中,很难判断出到底哪只蟋蟀才是最好的“玩物”。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看上去柔软无骨的蚯蚓,居然也具有发声的本能。大雨过后,这些原本躲藏在泥土里的小精灵,也许是被大水淹得受不了,慢慢爬出洞穴。它们一边蠕动着粉红而细长的身躯,一边发出“吱吱”的声响,声色短促弱小。那些喜欢钓鱼的小伙伴,仿佛寻到了梦寐以求的宝贝,赶紧捡拾到玻璃瓶子里,因为它们是最好的鱼饵。而平日里,要捉到它们,需要耗费很大的精力,不仅要找到巢穴的眼儿,还要刨开很大一片土。

田野间,称得上“噪声”的当数知了的鸣叫,量大面广不说,还昼夜不息。小路两旁的杨树上,高大作物的顶梢上,甚至是河沟的苇荡上,到处都有它们的身影。白天叫得声嘶力竭,晚上也许是被闷热的气息所压抑,声响显得孱弱无力。

这时候的庄稼,正是生长最旺盛的时节,除了隔三差五喷洒一遍农药,大可不必做过多精细的管理。夜幕拉开,在家休闲纳凉了一天的农人们,纷纷手持盆盆罐罐,头戴矿灯,急匆匆地奔向田野,捉知了猴的,捕蟋蟀的,逮蝈蝈的,抓豆虫的……一时间人影绰绰,灯光闪烁;呼喊声,赞叹声,夹杂着孩子们的嬉笑声,交织在一起,回荡在夜空,仿佛赶夜市一般热闹。

责任编辑:徐静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