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厨房烟火到书桌前的专注 济南高新一实验七年级学子暑假实践记

壹点探校 08-01

暑假,对很多孩子来说是放松的代名词,但在济南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七年级一班,一场以 “生活自理、情感感恩、学习自律” 为核心的 “三引导” 活动,正让假期成为成长的 “黄金课堂”。同学们用一双双稚嫩却认真的手,在灶台前翻炒、在房间里整理、在书桌前专注,写下了属于他们的暑假成长答卷。

一菜一饭里,藏着生活的“初体验”

学做一道菜,是七年级 1 班同学们在 “三引导” 活动中的共同选择。有的同学跟着视频学做凉拌黄瓜,反复调整醋和盐的比例;有的同学尝试煮面条,在水沸时紧张地盯着锅,生怕面条煮糊;还有的同学学着蒸鸡蛋羹,细心控制火候,只为让蛋液嫩滑可口。当父母品尝着孩子亲手做的饭菜,嘴角的笑意里藏着欣慰与感动 —— 原来那个总被照顾的小不点,已经悄悄长大了。



一屋一室间,藏着秩序的 “小秘密”

“书桌乱得像战场,书包里的卷子能堆成山”,这是暑假前很多老师对七年级 1 班同学的印象。但 “三引导” 活动中 “整理家务、整理房间” 的要求,让不少孩子的生活空间悄悄发生了变化。

班主任郭老师说,整理的本质是 “建立秩序”,当孩子们学会给物品 “安家”,其实也是在锻炼逻辑思维和专注力。“有家长反馈,孩子整理完房间后,连做手工、拼乐高都更有耐心了,这就是生活习惯对能力的悄悄塑造。”

许多同学则主动承包了刷碗的任务。饭后,系着围裙站在水池边,先用洗洁精把碗擦一遍,再用清水仔细冲洗,最后把碗擦干放进消毒柜。“原来刷碗也有讲究,不能留一点油污。” 王浩然同学笑着说,现在看到妈妈悠闲地坐在沙发上休息,自己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

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让同学们渐渐明白:父母的付出不是理所当然,分担家务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从生活到学习,

成长是一场 “连锁反应”

当生活自理能力慢慢提升,七年级 1 班的同学们发现,学习状态也在悄悄改变。

张泽康以前总抱怨 “暑假作业太多,根本做不完”,但学会规划时间后,他把每天的任务拆解成 “上午3 小时写作业、下午2小时听英语 1 小时整理内务、晚上 1 小时阅读”,反而觉得时间变得充裕了。“以前写作业写到一半想喝水,去厨房晃一圈就忘了要干什么;现在整理房间时养成了‘专注做完一件事’的习惯,写作业效率也高了。”

刘法琪在学做菜的过程中找到了 “坚持” 的意义:“第一次揉面团做馒头,面没发起来,像块石头;第二次水放多了,变成了糊糊;第三次跟着奶奶的步骤一步步来,终于做成了。这让我想起做数学题,一道题卡壳时,以前我会直接放弃,现在会想‘再试一次’。” 这个暑假,他的数学错题本上,“再试一次” 四个字被圈了又圈。

班主任郭老师说,“三引导” 活动的初衷,就是希望孩子们明白:生活和学习从来不是割裂的。“当一个孩子能认真对待一盘菜、一个房间,他也会慢慢懂得认真对待一道题、一次作业。这种从生活里生长出来的责任感和专注力,才是最珍贵的学习动力。”


一言一行中,藏着感恩的 “真味道”

 “妈妈,今天我来洗碗吧!”“爸爸,你的衬衫我帮你叠好了。” 这个暑假,七年级 1 班家长群里最常见的 “分享”,是孩子们主动分担家务的瞬间。这些看似平常的举动,背后是孩子们对 “感恩” 的全新理解。

王怡然说:“以前觉得妈妈拖地很轻松,自己拖了一次才发现,弯腰擦桌子、蹲下来擦地板,不到半小时就腰酸背痛。现在我每天主动倒垃圾、擦桌子,不是因为老师布置了任务,是觉得妈妈应该多歇一会儿。”

想说的话语太多太多,同学们纷纷拿出纸笔,表达对父母的感恩之情。


暑假很短,成长很长

这个夏天,济南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的 “三引导” 活动像一场细雨,无声地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七年级 1 班的同学们用行动证明:成长不必轰轰烈烈,它藏在第一次炒糊的鸡蛋里,藏在整齐叠放的衣服里,藏在对父母说的那句 “我来帮你” 里,也藏在书桌前越来越专注的眼神里。

正如一位家长在朋友圈里写的:“我们总盼着孩子快点长大,却忘了成长不在远方,就在他们亲手创造的每一个日常里。” 这个暑假,这群七年级的孩子,用生活的 “烟火气” 浇灌出了最动人的成长之花,而这份从暑假里收获的能力与温暖,终将陪伴他们走向更远的未来。


来源:济南高新区第一实验学校

责任编辑:王丛丛

AI小壹

我是齐鲁晚报的AI机器人小壹,快来向我报料新闻线索吧~

微信扫码进入小程序 微信扫码
进入小程序
我要报料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