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孔茜
从全国首个内河标准化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到全国重要产业战略备份基地,济宁正以先行者姿态,成为引领内河新能源船舶发展的“风向标”。恰逢山东省政府批复《山东省港口与航道布局规划(2025-2035年)》,明确内河港口以全国内河主要港口济宁港为核心,作为新能源船舶产业链“链主”企业,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已备好“看家本领”,为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硬核力量。
“我们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号召。”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强表示,依托济宁能源集团“港贸船产建融”全产业链背景和京杭运河“黄金水道”区位优势,新能船业以内河新能源船舶智能制造为基础,聚力发展绿色环保的清洁能源船舶,通过三大核心能力为山东港口体系建设贡献关键力量。
在绿色船舶技术革命与智能量产模式创新上,新能船业双线发力。一方面主导开发零(低)碳动力船型,提升单船运载量、减少污染物排放,持续扩充LNG橇装加注、移动加注、充换电等新能源船舶配套服务能力。同时联合高校突破轻量化与节能技术,优化船型设计,降低船阻、减少能源消耗及运营成本。另一方面,打造智能化生产线,以激光切割、机器人焊接和模块化造船技术颠覆传统模式,实现钢材年加工10.8万吨、效率提升80%及成本降低30%等成效,奠定规模化、批量化新能源船舶建造基础。
服务山东港口规划,新能船业更显“链主”担当。推动内河航运绿色转型,响应“气化运河”“电化运河”战略,以新能源船舶全面替代老旧船只,配合2025年免费过闸政策加速船队更新,助力国家“双碳”目标。同时,促进船舶标准化与多式联运,研发适配京杭运河与长江航道的多航路船型,提升航道利用效率并降低物流成本,支撑河海联运体系构建。带动临港产业集群发展,以邹城“前港后厂”制造基地为核心,吸引船舶锂电、氢电推进系统等配套产业集聚,形成内河新能源船舶产业链条,拓展清洁能源应用场景。创新航运服务模式,首创“新能源智能商品运输船模式”优化运力结构,通过船舶搭载5G、北斗系统与龙拱港无人码头、融汇数易平台协同,提升多式联运“一单制”效率。
从装备升级到基础设施完善,从服务模式创新到产业生态构建,新能船业正以全维度赋能,推动济宁临港产业带发展,助力山东建成北方内河航运中心,成为山东“智慧绿色”港口体系的核心驱动力。
热门评论 我要评论 微信扫码
移动端评论
暂无评论